小编的女儿正处于牙牙学语的阶段,经常呼呼啦啦的说“外星语”,但小编发现同年龄段的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记一个个的汉字,甚至能背诵好几首唐诗了!“取经”之后得知,秘诀就是不停的重复、纠正,让孩子去学、去记。小编不禁感慨,连学习母语都是“鹦鹉学舌”,那第二外语岂不更是要“赶鸭子上架”? 小编又联想到,前段时间有家长私信Lily老师:“孩子每天叽里咕噜说一大串【**英语】,还问我说的怎么样,到底要不要纠正呢?”
如果您的孩子也处于这种“胡说八道”的状态,不要焦虑,反而要恭喜您:这说明孩子已经成功进入习得状态了!家长们请把心放在肚子里,不需要纠正。 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聪明的,他的头脑中已经想清楚事情整体的架构了,任何语言都只是媒介,无论是母语、还是**的英语或者是火星语,目的都是表达头脑中的事物逻辑,所以把整个事情说清楚只是时间问题,早晚的事儿! 语言思维才是语言的灵魂
做任何事都有目的,学语言也是如此。那么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,若语言不能为头脑服务,不能与思维挂钩,无论什么形式,都是错误的。所以语言的灵魂是思维,绝不是发音、词汇量,不能本末倒置,否则就会沦为语言的奴隶。
但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的环境下,语言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。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天天重复某个词、某个短句,强行让孩子记忆发音;孩子刚会说话,就开始教三字经、背古诗……看似一路都在抢跑,其实孩子的思维已经被严重损坏了!
比如很多孩子,由于父母执着于“鹦鹉学舌”这件事,早早的就开始蹦词儿:“老虎、老虎、老虎”、“小鸟、小鸟、小鸟”、“bird、bird、bird”等等,这些孩子看似开口早,但其实处于“背话”的状态,零散语言的断点刺激会让孩子的头脑受到严重损伤。还有很多家长忍受不了孩子说错,喜欢纠正孩子每个词的发音,这就导致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模仿发音上,忽略了脑中的事物逻辑,甚至不敢开口。 可以说,家长哪怕什么都不做,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母语环境中也一定能成功习得母语;但如果家长做错了,孩子不仅学不会母语,而且头脑还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,大家一定都知道,傻子的嘴和耳朵都没有问题,其实是思维出了问题。所以语言是唯一的能刺激孩子思维的利器,学对了,孩子会聪慧伶俐;学错了,后果很可怕。那么第二外语也是语言,宁可不学也不能学错。 相比“说的早”,“听的好”更重要
很多家长误导孩子的根源在于心急,急着让孩子早点说出口,好像说的越早、就代表越聪明。其实不然。
不管是母语还是其他语言,只要孩子喜欢听人说话,就是头脑好的表现,因为听的同时,他的脑中在串事物逻辑,他的思维架构在慢慢搭建。 比如,有一些看似内向的孩子,平时不声不响,大人会误以为是发育慢。但这种孩子往往一出口就一串一串的、甚至一片一片的,这样的孩子是非常聪明的,他脑中有物,只是在等语言习得成熟了,自然就可以成片表达了。其实最可怕的就是脑中无物。
再反观一些“背话”的孩子,尽管开口早,但很难去表述一段完整的情节逻辑,甚至很多孩子到了4-5岁的时候,家长就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有问题,不能专注的听、专注的看,原因就在于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碎片,今天学个蔬菜、明天学个水果, 三字经、古诗也全是靠记忆发音,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训练。 真正的语言教育一定是塑人头脑的,能让人更聪明,绝不是越学越死板、越学越笨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