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卫视《少年说》节目里有这样一对母女:女孩上台哭诉,自己的妈妈总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学霸闺女对比,为什么要这样打击自己的努力呢?
而这位妈妈是这么回答的:“你要不打击,就容易飘。”
说实话,你也这样打击过孩子吗?或者,你也曾备受打击吗?这期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,或许是因为,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承受过长辈的“打击教育”,这好像成为中国式家庭的通病。
中国家长对于挫折教育的认知,更多的是建立在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横眉冷对,生怕一句肯定让孩子飘起来。而事实上这种方法反而会起到反作用,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伤害非常大,这种方式带给孩子更多的感受是不被支持,不被重视,不被肯定,还会让孩子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,甚至产生自卑。可怕的不是挫折,而是孩子在父母的打击下,还没遇见挫折,就先失去了面对的勇气。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习得性无助”——如果一个人经受打击的次数多了,就会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不行。也就是说,当孩子频繁感受到家人的不支持,长期处于被否定状态中,就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不值得被信任,不值得被欣赏。这并不是打击教育,这只是打击,是创伤,以后要花很多时间来修复。
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提出:“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,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,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。” 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立,而让孩子自立的最好方法是,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,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肆意批评。
王尔德说:“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,就是使他们愉快。”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,从来不缺少挫折,缺少的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方法。父母最起码的一条修养,就是不挖苦打击孩子。 我们首先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,其次要通过故事、言传身教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智慧和坚持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 挫折和打击本身并不会让人成长,面对挫折悟出的道理、智慧,以及任何境遇都自信的相信背后一定有爱的支持,这些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。
|